美国
癌症免疫疗法成热点,基因编辑安全引关注
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
2018年,美国科学家向癌症这一顽疾发起冲锋,以细胞免疫疗法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成为研究热点,不断取得新成果,如证明CAR-T细胞免疫疗法副作用可被抑制、首次将T细胞免疫疗法成功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等。詹姆斯·艾利森因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的贡献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更成为免疫疗法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剂。而迄今***为综合的癌症基因组图谱的推出,为科学家提高癌症疗法疗效和研发新药提供了路线图。
基因编辑技术依然保持热度,不断有新突破,如首次借助CRISPR技术将皮肤细胞转变为诱导多能干细胞、开辟更多可编辑基因组位点、开启利用CRISPR技术治疗遗传性眼病临床试验等。与此同时,基因编辑安全性问题再引关注,先有研究称CRISPR改造过的细胞或易癌变,后有研究指出基因编辑可能引起DNA大规模删除或重排。这些忧虑表明,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室并不容易。
在艾滋病研究、基因测序等方面,科学家也取得很多进展,如开发出可抑制艾滋病病毒至少4周的长效抗HIV药物、绘制出数百个未被研究过的微生物基因组草图、创建出含有2条染色体的菌株等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哈佛大学皮耶罗·安维萨学术造假事件对美国心脏干细胞研究构成冲击,成为2018年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大遗憾。